2009年1月22日,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國際鋼鐵協(xié)會(IISI)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8年全球67個主要產(chǎn)鋼國家和地區(qū)粗鋼總產(chǎn)量為為 13.297億噸,同比下降1.2%,產(chǎn)量連續(xù)第二年超過13億噸。歐盟、北美、南美和獨聯(lián)體等主要產(chǎn)鋼國和地區(qū)粗鋼產(chǎn)量均有所下降,但中東及亞洲特別是 中國鋼產(chǎn)量有所提高,其中中國鋼產(chǎn)量為5.02億噸,同比增長2.6%,較2002年的2.22億噸增加1倍多。中國鋼產(chǎn)量占世界粗鋼總產(chǎn)量的38%。
2008年,亞洲粗鋼產(chǎn)量為7.7億噸,同比增長1.9%,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58%;其中,韓國和印度鋼產(chǎn)量同比分別增長3.8%和3.7%;日本1.18 億噸,同比下降1.2%。歐盟27國鋼產(chǎn)量為1.99億噸,同比下降5.3%。德國、意大利和法國等主要產(chǎn)鋼國產(chǎn)量均有所下降。北美鋼產(chǎn)量同比下降 5.5%;美國生產(chǎn)粗鋼9100萬噸,同比下降6.8%。獨聯(lián)體鋼產(chǎn)量同比下降8.1%。其中,俄羅斯鋼產(chǎn)量6900萬噸,同比下降5.4%;烏克蘭 3700萬噸,同比下降13.1%。
中國鋼鐵產(chǎn)量連續(xù)12年保持世界第一,并且遙遙領(lǐng)先于其他國家。中國鋼鐵產(chǎn)量比排名2-8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等七個國家的總和還多!2007年中國凈出口鋼鐵5488萬噸,相當于印度全國的鋼鐵產(chǎn)量。
2008年中國大中型鋼鐵生產(chǎn)企業(yè)實現(xiàn)產(chǎn)品銷售收入近兩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三分之一,中國鋼鐵行業(yè)發(fā)展處于歷史最好水平,企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效益提高。2008年中國粗鋼產(chǎn)量突破5億噸大關(guān),增長幅度在6.3%至10.4%之間。
這種鋼產(chǎn)量的迅速增長,一方面是由于礦石支撐中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還有中國的企業(yè)擴大生產(chǎn)能力。另外也可以看到,以寶鋼、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鋼鐵公司,這 些公司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生產(chǎn)工藝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引進技術(shù)和對引進技術(shù)的消化,使中國大型鋼鐵企業(yè)噸鋼的綜合能耗已經(jīng)基本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際上每噸鋼消 耗的綜合能源標準煤是645公斤,而中國大型的和特大型的鋼鐵企業(yè)的噸鋼綜合能耗是680公斤,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就是說中國的鋼鐵工業(yè)產(chǎn)量迅速增長, 能耗、鋼材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鋼鐵產(chǎn)量一直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1980年,中國粗鋼產(chǎn)量僅為3712萬噸,分別是日本和美國的1/3和1/3略強。然而,30年后的今天,中國鋼鐵工業(yè)已成為世界巨人,無人能及。2008年,中國粗鋼產(chǎn)量將突破5億噸。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的粗鋼產(chǎn)量仍將分別為1.2億噸和1億噸左右,與30年前的產(chǎn)量基本持平。
如此算來,當原先的世界最大鋼鐵工業(yè)國呈“水平狀”發(fā)展的時候,中國的鋼鐵產(chǎn)量在近30年間猛增了13倍!目前,中國的鋼鐵產(chǎn)量分別已是日本和美國的 5倍左右!更為壯觀的是:中國的鋼鐵產(chǎn)量已相當于世界前十大國的鋼鐵產(chǎn)量的總和!如果說,石油是工業(yè)化的血液,那么,可以說,鋼鐵是工業(yè)化的脊梁!大多數(shù) 人認可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yè)化中期階段,何時步入“后工業(yè)化時代”,將是中國鋼鐵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分水嶺!
2008年鋼產(chǎn)量世界前18名
中國大陸 50091萬噸(相當于日本的4倍,美國的5倍,德國的11倍)
日 本 11874萬噸
美 國 9149萬噸
俄 羅 斯 6851萬噸
印 度 5505萬噸
韓 國 5349萬噸
德 國 4583萬噸
烏 克 蘭 3711萬噸
巴 西 3371萬噸
意 大 利 3048萬噸
土 耳 其 2641萬噸
中國臺灣 2021萬噸
西 班 牙 1905萬噸
法 國 1787萬噸
墨 西 哥 1762萬噸
加 拿 大 1513萬噸
英 國 1354萬噸
比 利 時 1086萬噸
5億噸鋼都用到哪里去了
中國鋼材消費增長主要是由國內(nèi)需求支撐,特別是建筑業(yè)。從建筑、機械、汽車、造船、鐵道、石油、家電、集裝箱等八大用鋼行業(yè)來看,建筑用鋼是最大的鋼材消 費行業(yè),以總建筑規(guī)模每年20億平方米左右,按平均直接消耗鋼材每平方米50公斤計,每年需要鋼材1億噸。其次是機械,這八大行業(yè)用鋼消費量基本占全國鋼 材消費量的70%以上。
建筑、機械、汽車、造船、鐵道、石油、家電、集裝箱等八大行業(yè)2005年需用鋼材2.13億噸,2010年需用鋼材2.61億噸。國產(chǎn)轎車幾乎都使用了國產(chǎn)汽車鋼板;國產(chǎn)鋼材可以滿足鐵道用鋼需求;國產(chǎn)建筑用鋼可與世界先進水平媲美。
東部地區(qū)是全國鋼材最大消費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建筑業(yè)使用鋼材的消費量,比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總和還要多20個百分點,基本上每年均占全國建筑業(yè)使用鋼材消費量 的61%-62%,中部地區(qū)占19%-20%,西部地區(qū)占18%-19%??梢钥闯?近五年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心,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部。
2006年中國建筑用鋼約1.8億噸(相當于日本、美國鋼鐵產(chǎn)量的總和)
2004年機械行業(yè)用剛達到3500萬噸
2007年汽車行業(yè)用鋼達到1255萬噸
2008年集裝箱行業(yè)用鋼將達到580萬噸
2006年造船行業(yè)用鋼達到582萬噸
2005年家電行業(yè)用鋼達到525萬噸
2004年鐵路用鋼達到360萬噸
2005年中石化企業(yè)用鋼160萬噸
四川災后重建需3700萬噸鋼材 3.7億噸水泥
三峽工程用鋼約50萬噸
鳥巢體育場用鋼約4.6萬噸
目前,北京在建建筑超過一萬幢
紐約時報:中國成為世界最大工地
我國房屋建筑分為兩大類,即民用建筑與工業(yè)建筑,民用建筑則又分為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目前,每年新建建筑面積大約20億平方米,其中城市住宅5億平方米至 6億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工業(yè)建筑 4億平方米至5億平方米(主要在城市),農(nóng)村住宅7億平方米至 8億平方米。這就是說,目前每年在城市要新增 8億平方米至9億平方米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據(jù)預測,從 2000年到 2015年是我國民用建筑發(fā)展“鼎盛期”的中后期,到2015年民用建筑保有量的一半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此外,既有建筑量也相當巨大,我國現(xiàn)有建筑總面積400多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以每幢建筑物的建筑面積為1萬平方米計算,相當于還要再建造300萬幢建筑物。
僅以北京市為例,2007年北京市各類房屋的開復工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這在中國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到2010年,北京市民用建筑總量達到近6.08億平方米。
中國每年大約有20億平方米的建筑總量,接近全球年建筑總量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建筑機械都在中國的各大工地上忙碌。
由此也不難解釋,中國每年生產(chǎn)的5億噸鋼材、14億噸水泥、2500萬噸玻璃,以及200萬臺工程機械都用到哪里去了。
世界鋼鐵工業(yè)概況
現(xiàn)代鋼鐵工業(yè)始建于19世紀初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緩慢,產(chǎn)量有限,生產(chǎn)國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 總產(chǎn)量1.1億噸,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區(qū),美國和西歐共占總產(chǎn)量的3/4,再加上原蘇聯(lián)則達87.5 %。這是戰(zhàn)前世界三大鋼鐵生產(chǎn)地區(qū)。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歐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源地,開發(fā)較早;美國起步遲,但發(fā)展迅速;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 國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各國豐富的煤鐵資源,有利的經(jīng)濟技術(shù)和方便的運輸條件都給各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
戰(zhàn)后,特別是50年代以來,世界鋼鐵工業(yè)迅猛地發(fā)展,產(chǎn)量倍增,鋼鐵工業(yè)地域結(jié)構(gòu)也隨之發(fā)生變化。50~60年代是世界鋼鐵產(chǎn)量迅猛發(fā)展時期。1950年 只產(chǎn)1.89億噸,而1968、1972、1974年分別超過5億噸、6億噸、7億噸,到1979年達7.4億噸,其間凈增5.5億多噸,年平均增長 1900萬噸。同期,年產(chǎn)1000萬噸以上的國家由4個增加到16個,并出現(xiàn)了設(shè)備能力超過1億噸的國家。進入80年代,世界性經(jīng)濟危機造成市場萎縮,能 源供給緊張,發(fā)達國家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的大調(diào)整等等,致使鋼鐵工業(yè)開工不足,產(chǎn)量停滯或下降。產(chǎn)量維持在6.7~9億噸。
從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鋼鐵工業(yè)發(fā)展極為迅速,先后超過法國、英國、原聯(lián)邦德國,到1980年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原蘇聯(lián)大力發(fā)展鋼鐵工業(yè), 于1971年超過美國,登上“冠軍”寶座。進入70年代后,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鋼鐵工業(yè)日益壯大,產(chǎn)量成倍增長。亞洲的中國、印度、朝鮮發(fā)展迅速,特別是中 國1982年超過原聯(lián)邦德國成為世界第四鋼鐵生產(chǎn)大國,1990年生產(chǎn)6400多萬噸。拉美的巴西年產(chǎn)2600多萬噸,居第6位。阿根廷、墨西哥產(chǎn)量增長 也較快。過去非洲除南非外,幾乎是空白,此后埃及、阿爾及利亞都有發(fā)展。
戰(zhàn)后以來新建的鋼鐵企業(yè)多向沿海、河、湖布局。全世界大型廠的3/5在沿海分布,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50年代后建成的,這成為帶有普遍性的特征。如法國的 福斯、敦刻爾克,德國的不來梅,意大利的塔蘭托,美國的雀點廠,中國的寶鋼,特別是日本大型鋼鐵廠幾乎全部建在沿海地區(qū)。德國魯爾區(qū)經(jīng)過調(diào)整,鋼鐵工業(yè)逐 漸向萊茵河畔集中。盡管各地區(qū)鋼鐵工業(yè)發(fā)展條件有差異,但都是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制約,這些大都是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
六大老牌工業(yè)國(美、德、英、法、日、俄)
1900—1990鋼產(chǎn)量數(shù)據(jù)
1900年:美國1035萬噸,德國665萬噸,英國498萬噸,沙俄221萬噸,法國159萬噸,日本5萬噸
1910年:美國2651萬噸,德國1370萬噸,英國648萬噸,沙俄344萬噸,法國341萬噸,日本16萬噸
1913年:美國3180萬噸,德國1832萬噸,英國778萬噸,法國469萬噸,沙俄423萬噸,日本25萬噸
1920年:美國4281萬噸,英國921萬噸,德國854萬噸,法國271萬噸,日本81萬噸,蘇聯(lián)16萬噸
1930年:美國4135萬噸,德國1151萬噸,法國944萬噸,英國744萬噸,蘇聯(lián)586萬噸,日本229萬噸)
1940年:美國6077萬噸,德國1914萬噸,蘇聯(lián)1832萬噸,英國1318萬噸,日本686萬噸,法國441萬噸
1950年:美國8785萬噸,蘇聯(lián)2733萬噸,英國1655萬噸,西德1212萬噸,法國865萬噸,日本484萬噸,中國大陸61萬噸
1955年:美國10617萬噸,蘇聯(lián)4527萬噸,西德2134萬噸,英國2011萬噸,法國1263萬噸,日本941萬噸,中國大陸285萬噸
1960年:美國9007萬噸,蘇聯(lián)6529萬噸,西德3410萬噸,英國2500萬噸,日本2248萬噸,法國1730萬噸,中國大陸1351萬噸
1965年:美國11926萬噸,蘇聯(lián)9100萬噸,日本4116萬噸,西德3682萬噸,英國2744萬噸,法國1960萬噸,中國大陸1223萬噸
1970年:美國11931萬噸,蘇聯(lián)11589萬噸,日本9332萬噸,西德4504萬噸,英國2831萬噸,法國2377萬噸,中國大陸1779萬噸
1971年:蘇聯(lián)12064萬噸,美國10927萬噸,日本8856萬噸,西德4031萬噸,英國2421萬噸,法國2284萬噸,中國大陸2132萬噸
1972年:蘇聯(lián)12559萬噸,美國12088萬噸,日本9690萬噸,西德4371萬噸,英國2542萬噸,法國2405萬噸,中國大陸2338萬噸
1973年:美國13681萬噸,蘇聯(lián)13148萬噸,日本11932萬噸,西德4952萬噸,英國2665萬噸,法國2527萬噸,中國大陸2522萬噸
1974年:蘇聯(lián)13621萬噸,美國13220萬噸,日本11713萬噸,西德5323萬噸,法國2702萬噸,英國2238萬噸,中國大陸2112萬噸
1975年:蘇聯(lián)14133萬噸,美國10582萬噸,日本10231萬噸,西德4042萬噸,中國大陸2390萬噸,法國2153萬噸,英國1978萬噸
1976年:蘇聯(lián)14480萬噸,美國11612萬噸,日本10740萬噸,西德4242萬噸,法國2322萬噸,英國2240萬噸,中國大陸2046萬噸
1977年:蘇聯(lián)14670萬噸,美國11370萬噸,日本10241萬噸,西德3899萬噸,中國大陸2374萬噸,法國2209萬噸,英國2047萬噸
1978年:蘇聯(lián)15140萬噸,美國12432萬噸,日本10211萬噸,西德4125萬噸,中國大陸3178萬噸,法國2284萬噸,英國2030萬噸
1979年:蘇聯(lián)14910萬噸,美國12369萬噸,日本11175萬噸,西德4604萬噸,中國大陸3448萬噸,法國2336萬噸,英國2147萬噸
1980年:蘇聯(lián)14798萬噸,日本11140萬噸,美國10146萬噸,西德4384萬噸,中國大陸3712萬噸,法國2318萬噸,英國1128萬噸
1985年:蘇聯(lián)15467萬噸,日本10528萬噸,美國8006萬噸,中國大陸4679萬噸,西德4049萬噸,法國1880萬噸,英國1572萬噸
1986年:蘇聯(lián)16055萬噸,日本9828萬噸,美國7403萬噸,中國大陸5220萬噸,西德3713萬噸,法國1786萬噸,英國1472萬噸
1987年:蘇聯(lián)16189萬噸,日本9851萬噸,美國8088萬噸,中國大陸5628萬噸,西德3625萬噸,法國1769萬噸,英國1741萬噸
1988年:蘇聯(lián)16307萬噸,日本10568萬噸,美國9176萬噸,中國大陸5943萬噸,西德4103萬噸,法國1910萬噸,英國1895萬噸
1989年:蘇聯(lián)16009萬噸,日本10790萬噸,美國8772萬噸,中國大陸6159萬噸,西德4108萬噸,法國1931萬噸,英國1874萬噸
1990年:蘇聯(lián)15442萬噸(俄羅斯8962萬噸),日本11033萬噸,美國8972萬噸,中國大陸6635萬噸,德國4084萬噸,法國1802萬,英國1724萬噸
1950-2007年新中國歷年鋼產(chǎn)量數(shù)據(jù)(單位:萬噸)
年份 鋼產(chǎn)量 比上年增加 增長率
1950 61 45 2.8倍
1951 90 29 47.5%
1952 135 45 50.0%
1953 177 42 31.1%
1954 223 46 26.0%
1955 285 62 27.8%
1956 447 162 56.8%
1957 535 88 19.7%
1958 800 265 49.5%
1959 1122 322 40.3%
1960 1351 229 20.4%
1961 870 -481 -35.6%
1962 667 -203 -23.3%
1963 762 95 14.2%
1964 964 202 26.5%
1965 1223 259 26.9%
1966 1532 309 25.3%
1967 1029 -503 -32.8%
1968 904 -125 -12.1%
1969 1333 429 47.5%
1970 1779 446 33.5%
1971 2132 353 19.8%
1972 2338 206 9.7%
1973 2522 184 7.9%
1974 2112 -410 -16.3%
1975 2390 278 13.2%
1976 2046 -344 -14.4%
1977 2374 328 16.0%
1978 3178 804 33.9%
1979 3448 270 8.5%
1980 3712 264 7.7%
1981 3560 -152 -4.1%
1982 3716 156 4.4%
1983 4002 286 7.7%
1984 4347 345 8.6%
1985 4679 332 7.6%
1986 5220 541 11.6%
1987 5628 408 7.8%
1988 5943 315 5.6%
1989 6159 216 3.6%
1990 6635 476 7.7%
1991 7100 465 7.0%
1992 8094 994 14.0%
1993 8956 862 10.6%
1994 9261 305 3.4%
1995 9536 275 3.0%
1996 10124 588 6.2%
1997 10894 770 7.6%
1998 11559 665 6.1%
1999 12426 867 7.5%
2000 12850 424 3.4%
2001 15163 2313 18.0%
2002 18237 3074 20.3%
2003 22234 3997 21.9%
2004 28291 6057 27.2%
2005 35310 7019 24.8%
2006 42266 6956 19.7%
2007 48966 6700 15.9%
2008年中國鋼鐵企業(yè)粗鋼產(chǎn)量排名
1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3544.30 -1.0
2 河北鋼鐵集團 3328.39 7.1
3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2773.39 6.7
4 鞍本鋼鐵集團 2343.93 -0.6
5 江蘇沙鋼集團 2330.46 1.8
6 山東鋼鐵集團 2184.08 -8.3
7 馬鋼(集團)控股公司 1503.90 6.2
8 首鋼總公司 1219.28 -20.9
9 湖南華菱鋼鐵集團 1125.69 -3.6
10 包頭鋼鐵(集團) 983.90 11.3
11 太原鋼鐵(集團) 920.17 -1.0
12 安陽鋼鐵集團 903.92 0.4
13 攀枝花鋼鐵(集團) 751.01 0.7
14 日照鋼鐵控股集團 747.21 20.9
15 酒泉鋼鐵(集團) 700.19 -5.0
16 北京建龍重工集團 654.25 -14.0
17 北臺鋼鐵公司 636.22 -0.7
18 唐山國豐鋼鐵 613.41 17.4
19 南京鋼鐵集團 573.80 -3.6
20 通化鋼鐵集團 544.01 9.3
國產(chǎn)高強度鋼制造的核潛艇
鳥巢體育場使用了4.6萬噸國產(chǎn)高強度鋼材
世界最長鋼箱梁懸索橋——西堠門大橋
西堠門大橋是連接浙江舟山本島與寧波的舟山連島工程五座跨海大橋中技術(shù)要求最高的特大型跨海橋梁,主橋為兩跨連續(xù)鋼箱梁懸索橋,主跨1650米,是目前世 界上最大跨度的鋼箱梁懸索橋,全長在懸索橋中居世界第二、國內(nèi)第一,但鋼箱梁懸索長度為世界第一。設(shè)計通航等級3萬噸、使用年限100年。
作為大橋生命線的兩根主纜,每根長約2880米,重約10614噸。每根主纜均有169股通長索股,單根索股重約62.2噸,由127根直徑為5.25毫米的高強鍍鋅鋼絲組成。該鋼絲極限抗拉強度1770MPa,為目前世界上橋梁建設(shè)中最高。
把總重30000多噸的126段鋼箱梁從海面吊裝到約50米的空中準確到位,更是工程的重點和難點。每個標準梁段長18米,寬36米,高3.51米。最大梁段吊裝重量約為360噸。
2008年4月3日,中國第一艘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順利交付。LNG運輸船被視為貨運船中的“極品”,其技術(shù)含量和制造難度 是所有船舶中最高的,目前世界上只有日、韓等少數(shù)造船業(yè)發(fā)達國家能夠制造,與豪華郵輪并稱世界造船“皇冠上的兩顆明珠”。中國造船業(yè)歷經(jīng)七年艱苦攻關(guān),于 二00四年底開工建造LNG船。LNG是將氣態(tài)天然氣冷卻至零下一百六十三攝氏度加工而成的液態(tài)燃料,體積較氣態(tài)縮小約六百二十倍,具有雜質(zhì)含量少、運輸 效率高、經(jīng)濟效益好等優(yōu)點。
寶鋼首次向代表世界造船最高水平的LNG船整船供貨,總量達五點三萬噸,由此打破了國外頂級船板在這一領(lǐng)域的壟斷局面。
神舟七號宇宙飛船使用的高溫合金材料由新冶鋼研制,新冶鋼是中國最大特種鋼生產(chǎn)基地,也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生產(chǎn)材料定點單位。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 一號”到第一顆洲際導彈的發(fā)射;從神舟一號到嫦娥一號的升空新冶鋼都提供了關(guān)鍵材料。新冶鋼的前身是大冶鋼廠,2007年年產(chǎn)值突破100億元。
World crude steel output decreases by -8.0% in 2009
22 Jan 2010
Brussels – World crude steel production reached 1,220 million metric tons for the year of 2009. This is a decrease of -8.0% compared to 2008.
Steel production declined in nearly all the major steel produc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the EU,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the CIS in 2009. However, Asia, in particular China and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showed positive growth in 2009.
In December 2009, world crude steel output for the 66 countries reporting the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worldsteel) was 106.4 mmt, an increase of 30.2% compared to December 2008. Most major-steel producing countries showed two-digit growth in December 2009. The world crude steel capacity utilisation ratio of the 66 countries in December 2009 was 71.5%, a decrease from 74.7% in November 2009. Compared to 2008, the utilisation ratio in December 2009 increased by 13.4 percentage points.
China’s crude steel production in 2009 reached 567.8 mmt, an increase of 13.5% on 2008. This is a record annual crude steel production figure for a single country. China’s share of world steel production continued to grow in 2009 producing 47% of world total crude steel, an increase of 9 percentage points compared to 2008.
Asia produced 795.4 mmt of crude steel in 2009, an increase of 3.5% compared to 2008. Its share of world steel production increased to 65% in 2009 from 58% in 2008. Japan produced 87.5 mmt in 2008, a decrease of -26.3% on 2008. India’s crude steel production was 56.6 mmt in 2009, 2.8% growth on 2008. South Korea showed a decrease of -9.4%, producing 48.6 mmt in 2009.
The EU-27 where all major steel producing countries including Germany, Italy and France showed substantial decline recorded a decrease of -29.7% compared to 2008, producing 139.1 mmt of crude steel in 2009.
In 2009, crude steel production in North America was 82.3 mmt, a decrease of -33.9% on 2008. The US produced 58.1 mmt of crude steel, 36.4% lower than 2008.
The CIS showed a decrease of -14.7% in 2009. Russia produced 59.9 mmt of crude steel, a -12.5% reduction on 2008 while Ukraine recorded a decrease of -20.2% with year-end figures of 29.8 mmt.
Figure 2: Share of world crude steel production 2008, 2009
Table 1: Top 10 steel-producing countries
Rank Country 2009 2008 %2009/2008
1 China 567.8 500.3 13.5
2 Japan 87.5 118.7 -26.3
3 Russia 59.9 68.5 -12.5
4 US 58.1 91.4 -36.4
5 India 56.6 55.1 2.7
6 South Korea 48.6 53.6 -9.4
7 Germany 32.7 45.8 -28.7
8 Ukraine 29.8 37.3 -20.2
9 Brazil 26.5 33.7 -21.4
10 Turkey 25.3 26.8 -5.6
Notes to Editors:
• The World Steel Association (worldsteel) is 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dynamic industry associations in the world. worldsteel represents approximately 180 steel producers (including 19 of the world's 20 largest steel companies), national and regional steel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s. worldsteel members produce around 85% of the world's steel.
• The monthly crude steel statistics available on worldsteel.org every month show figures from the 66 countries reporting to worldsteel on a monthly basis. The total annual production figures in this press release include other countries that only report annually.
• The attached PDF file contains a summary of world crude steel production by region from 2003 to 2009, a list of the largest steel producing countries 2009 and December 2009 production figures.
|